近期,广东省佛山市、广州市等地相继报告基孔肯雅热病例,截至目前累计报告确诊病例已超4000例,引发公共卫生领域高度关注。7月25日,广东省委常委会会议指出,当前基孔肯雅热防疫工作处在攻坚关键期,前期防控措施效果正在显现,但基孔肯雅病毒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叠加汛期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做好后续工作依然面临复杂严峻挑战。
值此防控关键期,凯普生物(300639)成功自主研发“基孔肯雅病毒/登革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以高效、创新技术响应国家防控,为有效应对华南地区乃至全国蚊媒传染病的挑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01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播媒介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潜伏期
潜伏期(从被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到症状开始的时间)一般为1-12天,多为3-7天;
临床症状
表现为突然发热,经常伴有严重关节痛和皮疹,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出血、脑炎、脊髓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流行特征
1952年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主要流行于非洲地区,之后不断扩展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岛屿及美洲地区。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119个国家和地区报告了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1]
在我国,基孔肯雅热尚未形成地方性流行。2008年我国首次发现输入性病例,2010年后相继报告了6起输入引发的本地疫情。7-11月为我国报告病例高峰期。 [1]
02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Dengue fever,DF)是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引起,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登革病毒
登革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和DENV-4),均可导致人类感染,引发重症;
传播媒介
在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潜伏期
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
临床症状
突起发热、全身疼痛、皮疹、出血及白细胞减少等,病程可分为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多数病例病情较轻,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表现,少数病例为重症登革热,表现为严重出血、休克及重要脏器损伤。[2]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4亿人感染,其中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区域发病最为严重,亚洲约占全球疾病负担的70%。[1]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中指出,我国广东、云南、广西等多个省份曾多次发生输入引起的本地传播疫情,夏秋季高发,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
03
分区蚊媒病多病原监测,
分级分类处置疫情
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均由蚊虫传播,临床症状和流行特征相似,均无特效药和疫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年版)》指出,在监测上,“Ⅰ类(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云南)、Ⅱ类(上海、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在蚊媒活跃季节,在基层医疗机构针对登革热样病例(即体温超过38℃,伴皮疹或关节疼痛,无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者)开展登革病毒、CHKV等多病原核酸检测。如检出CHKV核酸阳性,立即启动病例应急监测。”[2]
在分级分类处置疫情上,对于本地疫情,指南指出,“Ⅰ类、Ⅱ类和Ⅲ类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西藏、陕西、甘肃)要快速划定核心区,核心区和警戒区全面落实‘逢热必检’,强化病例搜索和防蚊隔离管理,严格落实媒介应急控制措施。”[2]
04
精准锁定,凯普双联检测显优势
凯普生物凭借多年传染病检测领域的深耕实力,以及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的多次实战积累,成功自主研发“基孔肯雅病毒/登革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形成“基孔肯雅病毒/登革病毒检测整体解决方案”,为疾控机构快速锁定病原、医疗机构早期明确诊断,提供更为及时、准确的技术支撑。
参考:
[1]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 年版)》
[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登革热防控方案(2025年版)》
[3]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官网:《夏季警惕这2种蚊媒传染病!做好4步有效防治》
领航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